热点新闻
他把中国的稀土变成世界的“宝贝”丨徐光宪
2025-01-09 08:18  浏览:73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速企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速企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稀土素有“工业味精”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稀土元素的影子:电视上鲜艳的红色来自稀土元素铕和钇;外出携带的照相机镜头里有稀土元素镧;天天使用的手机、计算机中也有稀土元素钕……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技术不过关,我们只能低价出口初级的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高价从国外购入高纯度稀土产品。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徐光宪扭转了稀土行业这一尴尬局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光宪

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并且纯度要求很高。

分离镨钕当时在国际上是公认的难题。徐光宪说:“(镨和钕)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要像,分离难度极大。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抱着这样的信念,年过半百的徐光宪转换专业和研究方向,一头扎进了稀土分离的研究中。

在此之前,徐光宪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分离,他提出借鉴核燃料的分离方法,采用萃取分离法谋求实现镨钕的分离。经过对比大量的萃取剂并反复实验,徐光宪的团队克服了美国化学家鲍尔提出的“推拉体系”的局限,创新出一套稀土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并打破世界纪录,将纯度提高到99.99%。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光宪(前排右二)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的部分同学合影

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为了将新的理论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徐光宪每周工作80个小时,白天用“摇漏斗”的方法模拟串级试验,晚上又埋头钻研相关理论。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设计出了最优化的工艺流程。

他还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试验,使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彻底简单化,原来需要一百多天才能完成的模拟实验流程被缩短到不超过一星期。

当时的稀土生产第一大厂——上海跃龙厂在一片质疑声中率先尝试了徐光宪的新技术。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要在这端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生产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1978年,徐光宪和同事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新方法、新工艺在全国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稀土工业竞争力。

得益于徐光宪的研究成果,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被迫经历了一次“中国冲击”: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随着中国的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30%~40%,包括美国钼公司、日本的稀土分离企业、法国的罗地亚公司等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企业,不得不分别减产、停产、破产,或寻求同中国人进行分离技术方面的合作。自此,中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


徐光宪(左二)荣获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9年1月9日,89岁的徐光宪凭借在稀土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至高荣耀,徐光宪如是说:“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它紧紧连着我和我的祖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的故事|“稀土之父”徐光宪:稀土紧紧连着我和祖国[OL].中国青年网,2019.6.5.

[2]王妍.归国科学家|徐光宪:提取高纯度稀土达到99.99%[N].学习时报,2023.8.30.

[3]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J].大众科学,2015(05):22-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发布人:ab47****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