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静•雁韧摄
故人老欧,前些天驱车来访。我们是1987年参加《建设报》湛江记者站通讯员会议时认识的。那时候他积极写稿,曾得到报社和记者站的多次表彰,在本系统已小有名气。
后来他当上了一家公司的经理,弃笔从政,公务冗杂,多年未曾与我联系,对我的实际生活不甚了了。
老欧今已退休,且喜身闲不属人,有心远道来访,亦性情中人,重情重义者,见了面,彼此都挺开心。
我招呼他进了书房,与他品茶闲侃。他看见我摆在桌上的文稿,惊奇地问道:“韧兄,你比我年长,这些年还一直坚持写作呀?”
我笑道:“写呀,怎能不写呢?我还像中学生做练习题似的,天天坚持作文。不写作,我坐卧不安,食不甘味。”
他说:“你能坚持这么多年,真是难得!我一走上企业管理岗位,坐了一把旋转的软皮椅,除了在合同、财务、统计报表上签字,其他文字已经很少应用了。”
我说:“这只是我的一种志趣,自娱自乐,日久便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什么大事,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陆游有诗道‘鄙人志趣在渔樵,四十年来负圣朝’,一个诗人,为了他的志趣,不为五斗米折腰,连官都辞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行吟,一味做他的诗,写他的文章,便是他的志趣。要不,也没有他9300余首诗、130余首词和甚为丰富的散文传世。”
他默然良久,喝了一杯茶,吁了一口气,轻叹道:“韧兄,看看你的书房,就知道你一直安贫乐道,平淡度日,一心做你的学问。可见你的精神生活何等丰富,充实。而我,这30余年为揽得更多工程,应酬无度,许多时间都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虚掷了。”
还没待我开口辩解几句,他一杯茶下肚,又道:“想当年,对写作我又何偿不是兴趣盎然,雄心勃勃?我将记者站赠的《汉语成语分类词典》都通读了一遍。”
“可一有了职位,待遇好了,只追求物质生活,感官刺激,哪还有心读书,写作?私宅楼房,小轿车有了,那天荷包都鼓鼓的,只知道置红木家具,置最先进的家用电器,买根雕,买最高档的紫砂茶器,一盒茶叶的价钱就可买好几本书!可我30余年来竟没买过一本文史哲方面的书。”
“在位时前呼后拥,热热闹闹,尽日享乐,日子过得快活过神仙,倒没什么。一旦退下来,门庭冷落车马稀,精神就难免空虚寂寞了。”
听了老友这番推心置腹的话,我都不知再说什么好,沉默了好一会。倒是他见多识广,应变能力快,旋即扯上了别的话题,好像弃笔从政,已经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招待他吃过午饭,陪他到孔圣山去逛了一圈,他以翌日是周一,要送孙辈上学为由,傍晚就驱车归去了。
临走之前,他从我的书橱取了赵禄祥先生主编的《国史镜鉴》第三、四卷,说拿回去好好看看,从中悟出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反省一下自己,教子教孙都不能像他这样为追求物质享受,放弃自己的志趣、理想和精神生活。
这一夜,我不再翻书,也没有动笔,只是沉思默想到鸡啼。众生之中,如故友似的人,放弃初衷,不涉文史,不动笔墨者,又何止老欧一个?
是的,我不会打麻将,不会打朴克,也不去跳街舞,耍剑,打太极拳,只是每天早上在宿舍大院转几圈,傍晚散散步。我最大的志趣就是读书,旅行,写作。
读书,旅行,写作使人愉快。对于我来说,这是锻炼身体,磨炼思想,磨砺耐心的最好途径,最好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乐趣。
我常常想,一个读书人如果连读书,旅行,写作都力不从心了,那就说明他真的老了。
人若行动自如,能外出旅行,去翻阅生活这部活书,能写,会写,随意地写,这手还能服从他的思想,就说明他的精神尚好,思路清晰,还有思维能力。那么,他还不老。你就是从他的年纪、表相上看,见他一脸沧桑,便认为他老了,可他的精神不老。
这精神不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了志趣,磨炼了一份耐心,能在人生漫长的历程中,坚守这一份志趣,不屈不挠地一直坚持下去,坚持到底,虽然并非易事,但我毕竟坚持下来了。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与故友真有天壤之别,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我是充实的,决不亚于他。
我常自忖:在这人世间,我活得并不比那位故友差。于是,对于虚荣、享乐之类,我并不会像他那样刻意追求,粗茶淡饭,平平常常过日子,我的心也能释然。
岁月无声自留痕
雷州半岛的乡村•雁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