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词作者: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
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
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
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
飞起沙鸥一片。
赏析
张孝祥(公元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状元及第,历任秘书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等职,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于芜湖因中暑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张孝祥工诗文,最擅词体,其词风雄浑豪放,既有抒发爱国豪情之声,又有描绘清丽景色之辞,与张元幹齐名,共称南渡初词坛双璧,今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此调题材表现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等,均可入词。《西江月》词牌还有很多别名,如《步虚词》《壶天晓》《醉高歌》《双锦瑟》等。
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此时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中经溧阳而重游三塔寺,因“重来已是三年”,三年内词人遭两次罢官,对此湖光山色,无不心生感慨,于是挥笔写下此词。
上片前两句以一种亲切的、类似与湖光山色“打招呼”的方式开篇,点明自己时隔三年重游故地,写出自己与山水的天然亲近。后两句“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写词人舟行游赏的所见所感,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好似旧相识,帮着吹拂轻舟前行,柳杨也如此“热情”地拂上词人的面庞。这里,词人以轻快的笔触写出舟行之适意,同时,运用移情手法,赋予此地山水以人的感情,从对面落笔,写山水对自己的亲近。
下片“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写词人由此情此景生发的情感。“世路如今已惯”呼应“重来已是三年”,这三年里,词人因遭受朝中政敌迫害而两度被罢免官职,在历经宦海浮沉之后,重来此地心情已与三年前不同,对于难以改变之政治腐败局面、自身有志而难以受到重用的个人命运已更加能释怀。“此心到处悠然”写此时泛舟游赏山水之心境,词人转向自然寻求宁静,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一切世俗的纷扰、斗争都已忘却,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词人在山水中重返本真。最后两句以眼前一个特写镜头作结:“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寒光亭”位于词人泛舟之三塔湖边,“水如天”展现出三塔湖水域之开阔,也映照着词人胸怀之开阔。在开阔的水域背景下,点染出沙鸥之飞起,场景动静相宜,“沙鸥”暗合《列子·黄帝》“鸥鸟忘机”的故事,表明词人物我两忘,与自然合而为一。
全词写重游之景,映照重游之心境,表达词人在山水中忘却世俗、重返本真的适意心情,词人豁达之心性、超尘之风姿靡不毕见。
撰稿:陈骥
诵读赏析:李杰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