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以来,知识产权检察工作驶入快车道。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3万人;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937件,同比上升72.2%。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刘太宗3月1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这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我们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检察机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夯实了专业机构和人才基础,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质效得到明显提升,检察工作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刘太宗接受记者采访。
聚焦重点领域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据刘太宗介绍,过去一年,检察机关突出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侵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犯罪,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激发技术创新活力。近两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220多人。
例如2022年4月20日,最高检选编了11起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典型案例并向社会公布,其中鹰某公司、游某、游某棋侵犯商业秘密案涉及了“条码设备解码库”,国某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许某、陶某侵犯著作权案涉及了“芯片”这种关键核心技术等。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最高检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出台意见,严厉打击种业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违法犯罪,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例如山东省青岛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李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案,李某触犯多个罪名,检察机关最终以较重的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对李某提起公诉,并对有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形成执法司法合力。
在文化领域,检察机关加强著作权保护,依法惩治侵犯计算机软件、图书、音视频等著作权犯罪,在保护创作者权利的同时兼顾传播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北京、重庆检察机关加强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犯罪,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助力老字号企业创新技术,提升品牌经营管理能力。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对“南汇8424西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被侵权案开展支持起诉,参与地理标志保护。
刘太宗指出:“检察机关不局限于就案办案,对于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堵漏建制。”
深挖案件背后黑灰产业链
以监督促治理
周某等人在明知他人对申请登记的纺织花型图案无著作权的情况下,仍帮助骗取著作权登记,并假借维权之名,通过发律师函、提起诉讼等方式向相关经营户要求赔偿,诈骗金额累计340余万元。
浙江省绍兴市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上述相关线索后,通过民事裁判文书检索系统开展大数据检索,排查出涉嫌虚假诉讼案件62件。检察机关依法启动法律监督程序,法院全部再审改判。与此同时,检察机关深挖黑灰产业链,对周某等4人以诈骗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刘太宗介绍,通过办案,检察机关注意到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存在一些恶意诉讼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2022年7月,最高检专门印发方案,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检察机关对知识产权批量维权、权利滥用行为以及虚假诉讼行为等开展监督,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中涉嫌犯罪线索的移送,积极参与对恶意注册、囤积商标等突出问题的行业治理。
推进综合履职
实现最优司法保护效果
刘太宗表示:“知识产权检察履职过程需要加强综合保护,注重整体办案效果,客观上要求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协调互补,统筹联动发力。”
为此,最高检加强顶层设计,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意见》,提出4个方面21条内容,明确新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级检察院成立了知识产权检察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开展综合履职。
“我们以机构和职能的整合为基础,要求检察官在办理涉知识产权案件中牢固树立综合履职的理念,开展‘一案四查’,同步审查是否涉刑事犯罪、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公益诉讼线索,实现最优的司法保护效果。”刘太宗说。
此外,为了帮助在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技术类案件中查明事实,最高检推动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先行探索,建立技术调查官、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在办理疑难复杂技术类案件中已经有所运用,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太宗表示,未来一年,检察机关将重点围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检察办案、提升能力水平和贡献检察智慧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效能,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难点问题,努力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以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现代化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来源:检察日报 检察新闻版 作者:张羽 图片:闫昭 视频:张颖轲 田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