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你在哪里》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习鉴赏新诗”。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把握诗歌的意象;3.理解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重点之一就是学习把握诗歌的意象。
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我们可以联系刚刚学过的《沁园春·雪》来加强理解;然后我们找出作者柯岩在本诗中所采用的意象,理解她使用这些意象的原因和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诗歌的意象,老师还准备和大家一起进行课外拓展。因此,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就是:结合诗句知意象——联系内容解意象——课外延伸明意象。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说的: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一首好的诗歌,情和景,也就是情感和意象必然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
我们以《沁园春·雪》为例。这首词上片写景、状物,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又含有浓烈的感情,自然是情景交融的佳作。那么,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呢?我们找到带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的那些景物: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景物,虽然无一字说雪,却是句句写雪,而且是北国的雪,从而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北国雪景图,不仅写出了雪的景象、雪的气魄、雪的精神,而且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和博大豪壮的胸怀,使人由这壮丽的自然景色及对祖国山河的深情赞美,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全诗呢,还有一个主体意象,就是雪。
了解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之后,我们就来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本诗写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作者直抒胸臆,倾诉对总理的思念之情,那么这种深切的思念是寄托在那些意象上的呢?大家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寄托着作者情感的那些景物。
大家可以发现,在2—5小节,诗人急切地寻找周总理,她带着读者登上高山,奔向大地,迈步森林,扑向大海……跋山涉水,找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周总理不灭的足迹。那么,高山、大地、森林、大海这些物象就寄托着诗人深重的思念之情,是本诗的意象。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意象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这几个不同的意象代表了周总理对革命贡献的不同方面,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凸显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这从每节诗最后的画面描述中可以看出来。
诗人首先登上高山,高山高峻葱郁,不仅衬托出周总理形象的崇高伟岸,更是革命征途艰难曲折、不断向前的象征。山谷回音“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是对周总理光辉战斗一生的总括,让我们看到一个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伟大革命者形象。
诗人继而奔向大地,大地宽广多姿,不仅衬托出周总理胸怀的博大坦荡,更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地轰鸣“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用一个精彩的细节描绘周总理与亿万农民同甘共苦的画面,凸显他为农业建设付出的辛劳汗水。
森林中伐木工人对他“亲切笑容”的回忆,代表的是他对工业建设的亲切关怀,表现他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代表的是周总理对战士的关心,对国防事业的高度重视。
这四节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这些意象成了周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者,赞美了总理一生的伟大功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品格。
有了前面从高山到大地,森林、大海的寻找,有了从革命斗争到农业建设、工业发展、国防巩固的充分铺垫,到了第六小节,诗人顺理成章地采用了“整个世界”作为意象,让读者更深地感受到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领略他深入细致、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第7节诗人又以“天安门广场”作为意象,而在这一小节里,诗人似乎真的找到了总理,因为广场回音:“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好像周总理仍然活着,仍然在夜以继日地工作操劳,在这样的错觉中,传达出深切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
我们来归纳一下,怎样把握现代诗歌的意象呢?首先就要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其次,朗读品味诗歌,找到诗歌中的景物,也就是物象,然后思考,这些物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凡是承载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比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鸟”,余光中的《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是诗歌中的意象。
接下来我们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赏析诗歌,来进一步把握现代诗歌的意象特点。我们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为例: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感情基调:余光中先生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因此,这首诗要表达的是强烈的思乡之情。他借用了哪些意象呢?我们去找一找承载着作者感情的物象。
第一小节的物象是长江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通过这一物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思念故土的的深情,对回归家园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所以“长江水”就是第一小节的意象,以此作为意象,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同样,第二节是以“海棠红”作为意象的,极具古典意味。海棠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还有苏东坡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都和海棠有关。诗人以海棠红为意象,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也流露出了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怀恋之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第三节以“雪花白”为意象,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第四节以腊梅为意象,也是从古典文化的角度来立意的。梅花在古诗中更是常见,也常有用它做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比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在这里以腊梅来表达思乡之情,情真意切。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纵然人在旅途,也要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