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辉 张文东 毛海龙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工资。”日前,在调解工作室内,两名当事人紧紧握着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原来,两名当事人是一家医疗机构的员工,因公司长期拖欠员工工资,多次索要未果,于是前往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咨询维权。承办法官在对案情进行研判后,认为这是一起简单的劳务合同纠纷,于是将案件委派给驻法院的调解委员会进行诉前化解。在法官现场指导下,调解委员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调解,该医疗机构当天便向员工全额支付了拖欠的一万余元工资。
这是铜川两级法院(以下简称“铜川法院”)发挥能动司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重要指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化之于未发、止之于未讼”。
“家门口”的法庭
“驻室法官通过指导调解、现场调解、视频调解等方式已成功化解了数起小区业主之间的纠纷,真正做到了‘法官进小区,调解到家门’。”谈及小区法官工作室,铜川市新区锦园小区物业经理高飞龙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在一起相邻关系纠纷中,锦园小区业主王某将空调室外机装在了李某家厨房窗户下。王某的空调几乎每天都不停歇,轰隆隆的声音吵得李某心烦意乱。于是李某便上门与王某进行多次沟通,双方矛盾日益激烈。物业公司、社区先后多次进行调解,均没能解决纠纷。无奈之下,物业经理高飞龙只能向法官工作室驻室法官求助。
在接到求助后,驻室法官立即联系两名当事人及物业工作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又前往开发公司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咨询。两家单位均表示,该设计主要是为体现建筑整体外立面的和谐美观,并非出于实用考虑。随后,法官向王某反馈了情况,并详细介绍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劝导王某应当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经过法官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王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上门道歉,并移除了空调室外机。原本剑拔弩张的王某和李某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李某激动地说:“不用去法院,法官上门就给咱解决了纠纷,真是‘家门口的法庭’。”
“田野间”的法庭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如我在诉”方能“案结事了”。铜川法院通过找到群众身边小案处理的“最优解”,努力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3年4月6日,宜君县人民法院五里人民法庭接到辖区某村委会电话,称本村村民焚烧秸秆引燃相邻群众所种苹果树,造成财产损失,该纠纷经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多方调解未果,有激化可能,希望法庭能够出面调解。
接到电话后,承办法官武文璋第一时间赶往该村,详细了解案情,迅速找准案件调解方向。同时,法官联合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和村乡贤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等调解方式,反复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赔偿款于当日全部履行完毕。
2023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来到果园中开展普法宣传 供图 陕西省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为基层法官,我们不能拘泥于坐堂办案、就案办案,走出法庭、能动司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外、化解在民间、化解在基层,也是法官的分内之事、应担之责。”承办法官武文璋表示。
近年来,铜川法院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同时,铜川法院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和特邀调解名册,加大委派、委托调解力度,全面规范调解程序。
“乡村里”的法庭
“王法官,我们村178户群众承包机动地,既不签承包合同,也不交承包费。村里原本想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但考虑到纠纷数量多,涉及范围广,还是希望能通过你们尽可能把这些纠纷就地化解。”耀州区石柱镇活龙村党支部书记张景峰打通了联村法官的电话。
放下电话,联村法官立马前往实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耀州区石柱镇政府在撤村并组工作中,将人数较多的原京兆村并入活龙村。由于原京兆村集体经济管理不够规范,活龙村村委会在进行“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清理时,发现了问题:178户村民承包村机动地的过程中,部分村民未签合同,部分村民多年不交承包费,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了解情况后,联村法官及时配合该村召开了“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资产清收普法宣传大会。法官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活龙村京兆组群众承包机动地存在的问题,就相应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明。同时,耀州区司法局、农业局工作人员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规定。会后,针对部分群众文化程度较低、接受度不高的情况,法官又联合人民调解员逐户释疑、逐人解答。
法律培训、现场咨询、释法说理、耐心疏导,最终促成了178户群众签订556.46亩土地承包合同,23户群众向村委会交纳了92.8亩土地承包费43843.2元,推动了178件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实现前端控制、前期处置。
据统计,2023年以来,铜川两级法院诉前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144件,同比增长2.13倍,推动新收一审案件数量同比下降9.53%,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13.73%。
“变‘坐等纠纷上门’为‘主动排查化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化解,不仅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好。”铜川中院院长田鹤城说。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2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36期
编辑/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