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展示、交流、传播科研成果的学术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引领力、人才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们特别开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述评”专栏,旨在探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力求广泛凝聚共识,为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厘清前路、谋划新篇。
我国科技论文发表“两头在外”困局分析
——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述评④
“两头在外”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常提到的热词,指的是中国学者将科研成果投向国外期刊发表、国内机构又高价回购这些论文的访问权,“文章发出去,期刊买进来”。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研究和期刊发展生态,也成为国家科技信息安全隐患。
“两头在外”耗费大量科研经费。随着开放科学运动兴起,国际主流出版商主办期刊普遍采取开放获取(OA,Open Access)模式,不收取订阅费用,但在论文发表端收取论文发表费(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随着我国科研产出的不断增加,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支付的APC也水涨船高。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23年全球OA期刊与APC监测报告》显示,中国作者(通讯作者)在2023年支付APC折合人民币53亿元,较上年(以美元计)增长15.4%。
“两头在外”影响学术自主性和话语权。国内科研成果大量依赖国外期刊发表,国际期刊的编辑和审稿权多由国外学者掌握,使我国科研成果的传播受制于西方学术标准,国内科研人员为满足国外期刊的要求,往往跟随国外研究热点,忽视本土学术需求,影响我国学术研究的自主发展。同时,国内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和评价功能被削弱,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两头在外”危及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发表于国外期刊的论文,其主要存储、检索、利用和服务系统均不在国内,存在被恶意利用或封锁的风险。
“两头在外”问题的产生涉及多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根源之一,是我国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不足、服务能力有限,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发表需求。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作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33.42%,而同期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3%。
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在稳步增长,但我国科学家产生学术成果的数量及传播意愿,大大超过了我国科技期刊承载能力。要破解“两头在外”困局,首要任务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化办刊水平,增强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满足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展示交流需求。同时要建立能承载我国学术成果、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期刊平台,增强我国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和吸引力。还要通过有效机制整体性降低论文发表和数据获取成本,维护我国科技成果权益,防范科技信息安全风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