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六场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在线解读民事审判护航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工作举措与成效。
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陈宜芳表示,五年来,各级法院切实保障民生,依法审结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案件2224.1万件;更好服务发展,审结合同纠纷案件4799.6万件;充分维护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87.5万件、婚姻家庭案件896.1万件、物权纠纷 案件165万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全面加强人格权保护。陈宜芳介绍,2021年,各级法院受理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件1203件,2022年受理1491件,呈现增长态势。最高人民法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格权司法保护。2021年7月,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保护人民群众“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安全。2022年4月,发布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为维护人格权益树立标杆,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有尊严、有保障。陈宜芳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保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与促进平台经济有序发展相结合,分类实施保障,赋予不完全符合确认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部分劳动权益;发布稳定就业14条意见,明确据实认定新就业形态法律关系的原则和根据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的考量因素,推动平台企业和外卖骑手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责任;批准设立全国首家专业化劳动法庭,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法律“保护伞”。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要保护网约车、网络购物、新型旅游等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陈宜芳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两个文件,对网络直播等新型购物方式维权、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等问题一一给出回应。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宜芳表示,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充分体现价值引领,在裁判文书中特别注重释法说理,在法治宣传中充分利用案例资源。通过办理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救助老人压断肋骨案等案件,坚决反对“和稀泥”,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在法治轨道上明规则、破难题、扬正气、树新风。
陈宜芳表示,近五年,人民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3万份,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司法服务保障意见,发布两批共15个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为。
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前沿。陈宜芳表示,近五年,全国人民法庭审结案件2286.4万件,约占基层法院结案总数的30%。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车载法庭”“马背法庭”“背包法庭”等广泛开展巡回审判,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记者:王丽丽丨摄影:胥立鑫丨编辑:陶羽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