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批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等困难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渠道,支持有关地区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现将部分矿区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全国相关地区学习借鉴。
编者按
科学治理惠民生 变废为宝促发展
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治理“淮南模式”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淮南煤矿始建于1897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整装煤田,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近16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煤炭开采也形成了42.54万亩采煤沉陷区,给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探索出了具有淮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精心谋划避险搬迁示范区
科学编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将避险搬迁与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形象提升、产业导入等有机融合,提出“毗邻矿区大门、拓展乡村集镇、依托政务中心、再建安置新城”的搬迁安置方式,打造宜居宜业人居环境。近年来,淮南市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建成安置点55个,搬迁群众6.2万户、17.4万人。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建设”思路,建设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示范区——凤凰湖安置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居住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搬迁入住群众近5万人。
凤凰湖安置区鸟瞰图
二、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标准实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探索以“生态修复+文旅产业”为主的治理模式,将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淮西湖采煤沉陷区等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公园,全方位修复沉陷区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其中,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治理范围共计9.3平方公里,将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建成湿地公园、观光游览园等,自2018年起,每年都有数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来此栖息越冬,成为市民休闲“网红打卡地”,项目建设入选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治理后的淮南市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
三、抢抓机遇探索“阳光”转型新路径
抢抓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机遇,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打造采煤沉陷区绿色能源基地,把“包袱”变财富、把“废物”变资源,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对凤台县、潘集区等未稳沉沉陷区开展岸线环境治理修复,因地制宜发展水面漂浮式光伏。目前,全市已利用沉陷区水面约1.8万亩进行光伏电站建设,装机规模约55万千瓦。潘集区三峡新能源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凤台县顾桥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单体装机容量均为15万千瓦,是当时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项目,开创了水面光伏电站规模化应用的先河。
淮南市顾桥矿采煤沉陷区150兆瓦水面光伏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