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北京迁台文人的“北平怀旧热”与北平记忆
2023-09-16 14:09  浏览:174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速企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速企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文发表于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编《北京市情研究文辑》(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版。京彩台湾9月12日至14日分三期连载(内容有删节),今日合集刊发以飨读者。

摘要

20世纪50-80年代,一批渡海赴台的老北京操笔为文,在报纸杂志等公共平台回忆北平时期的点点滴滴,获得社会热烈响应,掀起一股时间持续久且高潮迭起的“北平怀旧热”。本文大致梳理了这个文化现象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主要特点,并略论其中所反映的老北京形象特征。这个“记忆之场”保留了20世纪20-40年代北京中上层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北平怀旧热”所反映出老北京独有的各项品质,尤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发扬。

关键词

北京迁台文人;北平怀旧热;集体记忆

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上世纪20-40年代形成专属于“文化古城”的独特韵味,其醇厚魅力令曾生活其中的人念念不忘。20世纪40年代末,一批大陆籍的政治、文化精英渡海去台。这些人在大陆度过他们的盛年,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淫,怀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台湾长期孤悬海外,与大陆在文化、情感和血缘上同出一脉,随着两岸关系时过境迁,人们的怀乡之情与日俱增。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这些渡台的老北京操起笔墨,撰写了大量回忆北平生活的文章,在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这场“北平怀旧热”在文坛与普通读者之间回环激荡,作者、媒体与受众之间展开多维的对话与实践,在当时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本文拟从50年代-80年代台湾“北平怀旧热”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反映出的老北京形象三方面入手,概说这一文化现象的全貌,并略论其价值意义。2020年4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与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是“四个文化”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认识、持续挖掘北京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如果本文的工作能够提供些许助益,则又是台湾“北平怀旧热”在新时代北京建设的一次回响。

台湾“北平怀旧热”的发展脉络

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源流,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已经有文人学者开始撰写有关北平旧事的回忆文章。70-80年代是台湾“北平怀旧热”的全盛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但怀旧文章精品迭出,报刊、杂志、出版社、广播、电视均参与其中,推动了“北平怀旧热”的传播流布,在台湾社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的注意力也多集中在这一阶段。细分下来,70年代和80年代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试将这场文化热潮的发展脉络分为三个阶段并逐一述之。

20世纪50-60年代是“北平怀旧热”的发端时期。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强化反共宣传,间接催生出“怀乡”叙事。当时渡海去台的知识分子远望家国,对故乡念念不忘,尚怀重归故里的希冀。在这一时期,写作和阅读家乡的回忆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神寄托。旧派学者、著名剧学家齐如山在3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老北京民间文化,抗日战争期间他困居北平,完成了多部记述北平生活的著作。迁居台湾后,社会上弥漫着思乡之情,齐如山的朋友喜听北平旧事,于是他开始写作这方面的文字。在1948-1962年间,齐如山写就《中国馔馐谭》《北平》《北平怀旧》《齐如山随笔》等著作,前清掌故占了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谈论北平的饮食、建筑、商业、工艺、文化、节令等,颇受时人欢迎。50-60年代北平怀旧的集大成者是陈鸿年,他在公务闲暇之余撰写关于京剧的文章,以及描述北平生活的文字,内容丰富,极具地方风味。

如果说50、60年代人们对北平的书写还仅是初现端倪,主要表现为个别对北平风土怀有浓厚兴趣的文人的自我抒发,社会影响力有限;那么70年代的“北平怀旧热”则蔚为一时之风潮。70年代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缓和,台湾的外部环境越发孤立。岛上民众一方面需要适应现代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反共复国”美梦破碎,在心理上产生“失根”的绝望感。30、40年代的北平风情恰好成为疗愈社会焦虑的一种都市想象。在这样的心态下,以唐鲁孙、夏元瑜等人为代表的北平书写引发了众多追随者纷纷追随效仿,形成一个围绕老北京礼仪人情、美食烹饪、岁时节令、消闲娱乐展开的记忆之场。1972年唐鲁孙在《联合报》副刊发表《吃在北平》一文,是开启70年代“北平怀旧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此文对民国时期北平的饮食文化如数家珍,甫经发表便在海内外传诵,引起老北京莼鲈之思。唐鲁孙以“吃”为怀旧主题,兼及历史掌故,直到他谢世,共出版十二部回忆家乡的文集。1975年,夏元瑜在《中国时报》“人间版”上开设“古往今来”专栏,不但产生大量回忆北平风土人情的文章,也培育出一批北平风华的写作者,北平怀旧渐成风气。

80年代,蒋经国执政期间社会氛围逐渐松动,他发起五项政治改革,解除报禁和党禁。当年渡台的军政人士此时已经年华老去,时日无多,乡愁郁结于心,回乡的愿望尤其强烈,蒋经国晚年顺应民意,作出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的举措,怀乡与探亲成为80年代台湾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一阶段,报刊杂志有意组织抒发思乡感情的稿件,职业作家如林海音、刘枋、梁实秋、喜乐小民夫妇等又掀起一股北平怀旧的潮流。梁实秋本人以小品文著称,他早年也写过一些描述北平生活的文章,但集中回忆北平的衣食住行还是在迁播台湾以后。女作家刘枋也喜欢从饮食切入,带动起回忆北平的各项感官。虽然以写作小说鸣世,她自己却颇为偏爱这些回忆北平生活的小文。林海音更是直陈,开放大陆探亲这一热门话题牵动了她的情感,于是她将以前写就的京味儿作品找出来,又补写了一些记忆深刻的北平往事,合为《我的京味儿回忆录》一书。以上作者都是文坛宿耆,文字可谓穷形尽相、让人如临其境。但真正做到以画配文,在视觉上还原北平风俗的必须提到喜乐、小民夫妇。1982年小民和喜乐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以早年北平生活中的情趣为题材的系列图文,每篇文章均由小民执笔,喜乐配图。这种新颖的形式直观再现了迁台老北京记忆中的童年情景,极大满足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大受海内外华人欢迎。


女作家林海音

“北平怀旧热”的群体性与传播性

“北平怀旧热”不是个别作者灵光乍现、一枝独秀,而是一场作者、媒体与受众联动达成的群体性传播事件,这三者之间彼此扶持、互相激发,在台湾促成了前后持续30年的北平忆旧实践。

在这场“北平怀旧热”中,业余作者和职业作家之间打破了区隔,他们因老北京的地域身份认同而结识,彼此往来唱和,共同营造了对于故都风华的集体记忆。这些写作者除了梁实秋、林海音和刘枋是职业作家,其余人均各有所职,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北平怀旧成为一个有感召力的符号,将一批有共同地域身份认同的人聚集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些人在生活中过从往来,甚为相得,其交往的核心凝聚力来自于老北京的文化魅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诉诸笔墨,产生了大量关于古城风华的书面记载。

“北平怀旧热”持续时间久,高潮迭起,这其中不但有写作者群体的贡献,报纸和杂志等媒体平台也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这其中尤其应注意的是各大报纸副刊扮演的角色。台湾的报纸副刊从50年代到70年代前期,从无足轻重的“报屁股”发展为文艺发表园地,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心灵家园。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台湾报业突飞猛进,副刊向公共性和文化性转型,报纸副刊在选题上有主动权,能够以平台优势,捕捉社会心态,聚焦大众关注的公共议题。可以说,各大报纸副刊对“北平怀旧”选题偏爱,是对当时社会心态的敏锐感知,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当时台湾民众心中所思所想。台湾的“北平怀旧”之所以能热起来,成为一时之风潮,与各大报副刊的培育滋养是分不开的。

“北平怀旧热”的文章第一时间均刊登在当时各大报纸副刊以及流行杂志上。当北平故旧的集体记忆从朋友之间的私人对话搬到公共平台,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无疑得到了极大拓展。以报纸杂志作为传播媒介,北平怀旧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激发出广大迁台民众的热烈回应,他们的思乡情绪经由传播媒介反馈给写作者群体,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与动力。可以说,台湾报纸副刊提供了一个生成北平怀旧集体记忆的公共场域,写作者、媒体和受众三方之间,不断对话,相互激荡,以多种形式的实践共同建构起一个在记忆中永远鲜活的古城北平。

北京迁台文人集体记忆中的北平形象

记忆是经过主观加工的对于过往的印象,记忆虽然未必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上的情况,但却承载了回忆者的所思所想,投射了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经历和心理偏好。北京迁台文人群体自渡海之后思乡情切,又身处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现代性不断扩张,传统逐渐消亡,他们口中笔下的老北京形象与其说是历史真实,毋宁说是一种都市想象,不但寄托了“故园梦”,也饱含了传统失落时的隐隐怅惘。

北京迁台文人心中的北平,是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文化古都。以文化论,北京不但在帝制时代是科举的中心,荟萃天下文人,到了民国时期,更是开时代风气之先,拥有了一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新式学校。其他稍落后的省份教育资源稀缺,一市有一中学已属难得,这里的大中小学林立,学子人才济济。大量新式教育和文化机构中的学生和文化人,以及琉璃厂书肆、古玩铺形成一道新旧并行的文化景观,在北京迁台文人心中挥之不去。以古都论,北京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都城,宫殿苑囿、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皇家宫殿被改造成为公园、博物馆,向广大民众开放,古都的厚重古朴之气感染着居住其中的人们。巍巍城墙、钟鼓楼、孔庙太庙、万寿山、颐和园这些皇家建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别处难得一见的都市景观,让孤悬宝岛的老北京们不但感到由衷自豪,也在心中分外惦念。


老北京正阳门 盛锡珊画


在北京迁台文人记忆中,北平人情和美,礼俗醇厚。齐如山直言,北平风俗纯朴、规矩,少有机巧奸诈、斗心眼、坑陷人之事。邓云乡先生研究,日军入侵前,北平有大量财政资金流入,且物价低廉,社会贫富差距虽然大,但靠向富人出卖劳动力,即便穷人也可勉强过活,这也是造成北平人情和美的经济原因之一。故都的厚道人心固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根基,台湾的老北京们纷纷将记忆定格在这个形象上,也有相应的现实原因。台湾在60-90年代开始经济转型,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个社会道德风气讲求速度,但人际关系日益冷漠。夏元瑜认为,台湾地狭人稠,竞争激烈,人们忙于“挤”,对旧有文化不屑一顾,对新文化也没有功夫接受。于是他以老北京温良恭俭让的教养,评论台湾世态,建议人们处事之道。可见,北京迁台文人群体对北平淳朴民风的温情回忆,以及试图以老北京的心态重建礼俗,都可视为一种对于台湾当下现代性的思考与回应。

老北京的生活讲究应时当令,按照不同节令人们的饮馔和外部活动均有一定之规。节令依从自然节律循环往复,经古都蕴藉风流的熏陶,使得老北京的生活习俗透着丰富与讲究。当他们久居宝岛台湾,气候四季如春,不由要对这份从容多样的古都韵味津津乐道。民俗学家郭立诚对这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有精到的总结:

“北平人过日子,向来讲究事事要‘靠盘儿’,什么时候该吃什么穿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再配合着北方四季分明的天气,自然形成一套‘老谱儿’,有钱的人家尤其讲究‘应时当令’。”

北京迁台文人眼中的北平生活,围绕着不同的岁时节令从容铺展。春节、元宵节、端阳节、重阳节、中秋节、寒衣节,每一个节令都是饮食、仪式、服饰、信仰的综合体现,给规矩刻板的古城生活增添了灵动色彩。在节令与节令之间的延长线上,又有丰富的消闲活动予以烘托配合。对于这些节令他们不惜笔墨反复陈说,表达了对故园生活的的深深眷恋。


立秋后宾客盈门的烤肉季 盛锡珊画

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皇庭和官府所在,北京历来富户商贾云集,培育出丰富多彩的消闲文化。50-80年代,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但政治叙述仍然束缚着人们表达,于是北京迁台文人群体将家国眷恋寄托在感官经验的瞬间记忆上。唐鲁孙自述重操笔墨的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不但他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其他写作者也不约而同地专注于回顾北平的口腹与声色之娱,反复述说各色吃食、看国剧、逛庙会、赏四时之景,堆叠出一个五光十色的消闲之城。由吃而引申到对家乡的怀念,思念愈浓,对吃的描述就愈一发不可收拾。春饼、酸梅汤、糖炒栗子、糖葫芦、萝卜赛梨都成为他们反复咏唱的对象。对感官体验的重视也延伸到其他细小平常事物上,诸如锔碗的、卖扇子的、卖绿盆的、羊肉床子等等,在北京迁台文人眼中无不沾染了古都风华。至于颐和园春游,北海公园泛舟,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吃冰淇淋,什刹海喝茶,长城上烤肉,更成为老北京们刻骨铭心的消闲雅趣。


民国时期的文美斋饽饽铺 盛锡珊画

结语

90年代到20世纪初,随着这批北京迁台文人纷纷谢世,“北平怀旧热”在台湾逐渐退潮,但他们努力构造的记忆之城犹自熠熠生辉。20世纪初,陈鸿年、唐鲁孙、夏元瑜等人的著作引进到大陆,在大陆又掀起一股怀旧的小高潮。人们纷纷品鉴这其中浓厚的京腔京韵,但对这些人和事的来龙去脉却所知不多。本文试图略说其中究竟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

必须承认的是,这场“北平怀旧热”塑造了北京迁台文人心目中的北平形象,是北京古都深厚历史积淀与当时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互作用的结果。梁实秋敏锐地认识到,人们口中笔下的北平经过了回忆的美化:“多年来北平号称为首善之区,其实有很多令人不敢恭维的地方……这些穷人懒人,都会打发时间,上焉者玩古董字画,次焉者征逐于戏园酒馆,下焉者提笼架鸟赶集逛庙,皆各得其乐,总和起来,形成为北平人特殊的生活方式与乐天知命的保守性格。”故老们搭建了他们想象中的文化古都,既是为了安慰乡愁,也是为了应对台湾社会转型期弥漫的焦虑情绪。虽然这场北平怀旧热或可视为特定阶层特定心态下的都市想象,但是这个声势浩大的记忆之场保留下20-40年代北京中上层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其资料价值不可小觑。尤其是最为老北京们所珍视的北平独有的品质:新旧文化交融、经济宜居、人情和美、生活多样包容,又当为北京当前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某种借鉴。


作者 王宇琛

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京台文化交流、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来源 | 《北京市情研究文辑》(第四辑)

作者 | 王宇琛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发布人:36ca****    IP:183.195.81.***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