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曹彬:医生是懂得生和死的人
2022-07-26 13:25  浏览:24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速企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速企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近日,在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分享了自己关于生命和医者责任的认识和感悟。


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内心的安宁

2500多年前,《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影响中国2000多年,孔子对死亡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丑陋的、可耻的和令人恐惧的。

作家余华在《活着》这本书中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余华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他是真正懂得活着意义的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昨天的已经过去了,明天的还没有来,无法预测。

怎么活才是有意义的?我认为:生命意义的评价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自我评价,另一个标准是他人评价。就自我评价而言,内心是否安宁,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当然,自我评价离不开第三方评价,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价值和美德,比如:诚实、实事求是、爱与被爱、保护弱者、孝敬父母。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内心的安宁。如果不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即使获得世俗的“成功”,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我们绘画、创作、研究,是因为我们享受绘画、创作和研究的过程,如果为了身后留名,那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我们要用理性尽职尽责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我们一生中,做任何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样;我们过每一天,都像是过最后一天那样,不激动、不麻痹、不虚伪、不抱怨。死亡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当弥留之际,当我们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们不要抱怨,要欣然接受。

人们为什么来医院?答案很简单:他们病了,有痛苦,才来医院

1998年,我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我学习和工作是在同一个场所,甚至宿舍都没换,昨天我还是一名医学生,今天我就是一名医生了。

我通过医院,观察这个社会。每个白天,医院的门诊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个夜晚,救护车不断呼啸而来,不时听到家属焦急地呼喊“大夫,大夫”;医院还有一个安静的所在,那就是病人离世后暂时存放的地方,在这里家属和病人作最后告别。

成家后,我搬离了医院的宿舍。每天回家路过天桥,桥下车流滚滚,人流不断,我常常想: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人们为什么来医院?答案很简单:他们病了,有痛苦,才来医院。人们可以坦然地向医生和护士展示他们的痛苦,甚至暴露他们的个人隐私,也不觉得难为情。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医生和护士想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是从医院离开这个世界的。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所在,是为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舒缓痛苦的地方。

英文“Hospital”(医院)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医院设立之初,是供人避难的场所,后来才逐渐成为满足人类医疗需求、收容和治疗病人的专业场所和机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医院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因为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在多地设置医疗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为人治病。隋朝建有“病人坊”,专门收治麻风病人。宋明两代,官办的医院叫“安济坊”,民办的医院叫“养济院”“寿安院”,收治贫穷的病人和乞丐,治好了的资助他们返家,死亡的则帮助掩埋。

病,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数千年来,直到近现代,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东西方医学家在疾病的病因研究方面都进展缓慢。现代医学快速发展,解剖学、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放射诊断学在临床广泛应用,科学家对很多疾病病理机制的探究逐步深入,明确了很多疾病的病因。对于大多数疾病,我们还没有完全清楚真正的病因。

这说明,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既有先天遗传的免疫、代谢、内分泌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包括生活和工作环境、大气污染、生活和饮食习惯、致病微生物的入侵等。

医生是懂得生和死的人。医生是给病人和家属说这句话的人:生活没有你想象的这么难。医生是陪着病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人,让病人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安详地离开。

医生要学会如何面对病情无法逆转、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

虽然医学不断发展,诊断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但是特鲁多医生的话还时常在我耳边回荡,“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提醒我们,医生要学会如何面对病情无法逆转、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

患者有权利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临,他应该在死亡之前有保留尊严和隐私的权利,有使自己的痛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权利,有权利选择死亡场所,有权利获得必要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有权利得到情感的支持,有权利接受临终关怀……他的生前预嘱应该被尊重。

当我们理解了生命,理解了活着的意义,知道了因何而生,才能知道为何而死,才能主动追求有意义的“永生”。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有责任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也有尊严地逝去。


文: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 曹彬

编辑:管仲瑶 张昊华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886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