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洮黄交汇景观。 史有东摄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优美生态景观鸟瞰。 史有东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从青海到甘肃,黄河“两进两出”,壁立千仞的高山大川也难阻拦它一路向东的脚步。穿越积石雄关,进入河湟重镇,黄河一改此前的温和,汇聚雄浑粗犷的气质,昂扬奔腾一路高歌。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古称“河州”,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临夏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抓“黄河战略”“双碳战略”等重大机遇,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
加强水土保持
筑起绿色河州生态屏障
当一泓碧波的黄河与流经陇西黄土高原携泥带沙的洮河在龙汇山下汇聚时,二者交融却不渗透,便形成了“一半翠绿一半黄”的奇观。黄河的水中藏着沙,在临夏州也不例外。
“俯瞰黄土遮地皮,抬头山峁连着天。”这曾是临夏州部分地区“黄土连天”的真实写照,水土流失是当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破解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突出难题,近年来,临夏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工程和“十大生态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临夏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不仅是群众的直观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据了解,临夏州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14.27%,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34.2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为64.5%。全州总长1265公里的河道初步治理427.8公里,治理率33.8%;其中124公里的黄河干流河道治理52.5公里,治理率42.3%;其他河流总长954公里,已治理河道375.3公里,治理率32.9%,并率先在甘肃省实现河道视频监控全覆盖。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临夏州按照“一线三库三大流域”(太子山沿线、刘盐八库区、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布局,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同时,临夏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先后制定出台了《临夏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临夏州污染防治攻坚方案》《临夏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如今,从积石峡到黄河三峡,从水利、生态修复到污染防治、产业发展,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在临夏州落地生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呈现出严字当头、细处着手、实中见效的良好态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是推动沿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临夏州作为甘肃省4个沿黄市州之一和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重要节点城市,与青海省海东市、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市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污染治理共管共治、生态产业协同培育等方面深化合作,为助推兰西城市群发展夯实了基础。”临夏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壮大生态产业
增添特色发展新动能
护生态、壮产业,腾笼换鸟、天蓝水碧。近年来,临夏州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主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统筹发展文化旅游、循环农业、商贸物流、中医中药、健康养生、数据信息等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持续推动企业节能减排降耗,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循环化改造,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其中,临夏州因地制宜,持续总结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已经成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特色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代表。该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是临夏州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据了解,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按照“一园、双核、三区、四大基地、六大产业”的总体布局,以核心区科技引领、示范区产业带动、辐射区扩量增效的三区联动建设思路,大力实施园区提升工程,通过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巩固资金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等措施,全力推进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生产加工、孵化试验、集聚扩散、示范教育、旅游观光”五大功能,逐步构建了“园区+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目前,该园区入驻256家涉农企业,引进15家龙头企业,带动4700多户群众参与合作经营,年总产值达64.01亿元,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此外,临夏州抢抓“双碳”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围绕打造临夏州千万千瓦级光水储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设4个县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2个县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3个县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临夏州完成生态产业增加值95.6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5.6%,提高3.9个百分点,生态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坚持以文化人
打造陇原黄河文明新高地
从“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古老河州到“北乡花儿浪里飞,平湖高峡鲤鱼肥”的黄河三峡,再到“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牡丹长廊景观,临夏河湟这片涌动着满眼绿色的热土,这方闪耀着黄河璀璨文明的高地,如今依然活力无限。
近年来,临夏在黄河古动物化石保护、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展示研究,花儿、临夏砖雕等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刘家峡水电站等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临夏州永靖县三塬镇居民胥元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古建筑保护工匠名师。他生长于木匠世家,从业四十多年,用一把凿子、一块木板、一门手艺,精雕细琢出白塔木雕的艺术之魂。空灵通透的槅扇、细致精美的雕花,无不体现着胥元明对木雕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用心传承。
在三塬镇,像胥元明这样的白塔木雕艺术从业者还有很多。据了解,就全镇而言,现有掌尺500余人、铁尺1400多人、学徒3000多人,占全镇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以白塔木雕为主打的劳务总收入超过1.5亿元。该镇以“掌尺带铁尺、铁尺带学徒”的方式来壮大木匠队伍,并积极更新加工设备、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召开木雕产业发展座谈会、举办木雕技能培训班等措施,大力推进白塔木雕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三塬镇确定了白塔木雕产业园建设计划,引导群众改变传统作坊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模式,成立木雕产业协会,进行抱团发展,通过走产业化、公司化道路,统一标示、统一管理、建立起集设计、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木雕产业园。
为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临夏州近年来实施了系列项目:依托和政县丰富的古动物化石资源,实施了和政古动物化石研究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凭借河州牡丹的知名度、美誉度,实施了河州牡丹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利用临夏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施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花儿历史博览传承中心等重大黄河文化产业项目;以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为核心、库区水域岸线为纽带,实施了永靖县黄河三峡大旅游区项目。
“临夏州将继续做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商贸、节会、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发挥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在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融合上做足文章,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提升临夏花儿、砖雕、保安腰刀、雕刻葫芦、刺绣、河砚、蛋雕等文创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打造‘特色名片’。”临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维安说。(来源: 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