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管理,不该“无处不在”,更不能“如影随形”。
近日,辽宁盘锦一名高中生爆料称,自己暑假期间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被学校通报处分。通报截图显示:“经查,2022年7月25日,高二一部二年三班两名同学发朋友圈,还有多人留言点赞,手机使用不当,按照学校关于‘去网去微’管理规定,对于以上同学提出严重警告,开学要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和处理。” 据了解,涉事学校“去网去微”制度第一条规定就是同学一律使用非智能手机或者不用手机,发现三次开除学籍。对此,盘锦市教育局回应称:教育局没有此项规定,但是有的学校会有自己的规定。
爆料人截图
暑假期间用下手机就被通报处分,不少网友认为学校“管得过宽”。暑假本就是休息时间,不在学校日常管理范围之内,在完成假期作业之外,学生适当玩下手机,放松休息,再正常不过,就算要管,管辖权也在家长手中。当事学生说,自己以前发朋友圈从来没有屏蔽过班主任,看到通报后很诧异。试想,连假期发个朋友圈都会受到学校的监控与训诫,如此“密不透风”的管理办法,不免让学生感到喘不过气。为了避免发朋友圈惹麻烦,学生很可能默默地把学校师长屏蔽掉,把自己的“网络行踪”隐藏起来。
涉事学校按说不该不知道休息对学生的重要性,或许是因为害怕学生在假期玩手机上瘾,沉溺于网络世界,才出此下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这样的初衷没有问题。但学校不分时间场合,在暑假期间用越俎代庖的规定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既逾越了正常管理的边界,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配合,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涉事学校之前制定的《“去网去微”活动制度》提到,学生要使用非智能手机,只能申请注册一个卡号,并接受班级专项信息员监督,提倡学生间相互监督,此外,家长或学生每月也要上交通话、短信、流量使用情况详单,上交手机服务密码供监督检查等。违反该制度的学生,则会受到记过、回家反省、留校查看甚至开除学籍的处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学校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力,但上述要求却有不少值得质疑之处。比如“提倡学生相互监督”,是不是在变相鼓励学生举报?让家长或学生上交通信情况详单,是不是涉嫌侵犯家长和学生隐私?相关处分的依据来自哪里,是否合理适当,能否产生应有的惩戒和教育效果?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经多次教育惩戒仍不改正的高中学生,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换言之,记过、开除学籍等是相当严厉的处分,一旦惩戒不当,会对学生成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学校给予学生的处分务必要审慎得当。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要辩证看待学生使用手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教育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帮手,而不应“控制欲太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用“围追堵截”的方式限制学生接触手机,试图将学生隔绝在互联网世界之外,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对此,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到学校要细化管理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学生暑期发朋友圈,可能只是即时分享假期心情,同学间互相点赞留言,也是维系正常社交的手段。放假期间,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有个人选择休闲放松方式的自由,只要学生有足够的自制力,打篮球、乒乓球,和视频聊天、发朋友圈或玩游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休闲放松的方式,只要不过度,并不会影响孩子学习。
新闻曝光后,当事学生的班主任回应称,处分只是依据校规的一个警示,开学后只是批评教育一下。不过,就算没有真给处分,学校也要拿捏好管理的分寸和边界,在正确时间,以正当方式管理学生使用手机。学校如果想更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完全可以做好家校沟通,让家长加强监督管理,而不应让学校的管理“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来源:中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