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已3年。山西省是被确定的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山西白求恩医院则是该省启动建设的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作为这项医改举措的首批“探索地”,3年过去,以“大病不出省”为目标的山西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展如何?近日,健康报社调研团队前往山西省太原市进行采访。
沉寂的“古城堡”苏醒
《方案》要求,在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支援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3年前,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后,山西省决定山西白求恩医院的党委书记和院长由同济医院副院长吴华“一肩挑”。
山西白求恩医院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的医院之一。站在该院南广场的白求恩铜像旁,眼前的医院颇为壮观。门诊楼、妇产楼、肿瘤中心楼等14座功能楼宇错落分布、清晰布局,色调一致的灰白色建筑群透着庄严雅致。吴华回忆,3年前初到时,这家医院稍显冷清,尤其是到了晚上,很多楼栋的灯光暗下来,整个医院像一座寂静的古老城堡。
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介绍,实施共建以来,同济医院采取“1﹢Y(常驻专家)﹢X(短驻专家)”的派驻模式,累计派驻常驻专家20名,各学科输入短驻专家558人次。同时,同济医院还针对山西白求恩医院的需求,通过互联网重点开展远程查房、会诊、讲座等,“全员全景式”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从管理体系、绩效薪酬、人事任用等多个方面以“同济标准”进行改革。
眼下院内人流如织的景象表明,这所仅有11岁的医院迎来了它的“拔节期”。医院统计的一组数据更能客观证实这一变化:2021年综合住院量为9.21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42.20%,位列全省第一;2021年年度门诊量达175.92万人次,增幅达53.34%;年度手术量为4.09万人次,增幅达59.94%;更重要的是,院内患者外转率显著下降,2021年与医院共建前相比,降幅达到86.21%。
不仅是外转的患者减少了,从北京、上海等地转来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记者采访时遇到了肺部肿瘤手术后正在接受免疫治疗的齐大爷。去年3月,齐大爷出现身体不适,他首选了北京的大医院。考虑到路途往返和医保报销的不便,北京的医生向他推荐了山西白求恩医院。果然,山西白求恩医院邀请同济医院胸外科主任付向宁教授来院,为齐大爷成功完成了手术。
现在齐大爷身心状态都不错。“被推荐到这里,又赶上两家医院共建的好时候,于我而言,是不幸中的万幸。”齐大爷说。
离乡的“金凤凰”还巢
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需要有完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3年前,山西白求恩医院高水平人才匮乏程度超出吴华的预料,医院仅有博士十几名。“这种情况下,谈何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吴华的心凉了半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举全省之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高地。”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武晋说,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清单包括30多个方面举措来系统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
让吴华感触最深的是政策清单中强调的简政放权:授权区域医疗中心随时自主招聘省内外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自主开展职称认定;允许区域医疗中心绩效工资总量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在吴华看来,这使医院在医疗资源本就薄弱的地区引进人才、激发活力成为可能。
在引入同济医院专家发挥“顶层牵引活力之外”,医院注重“晋才晋用”引入本地医学人才,并为此做出多项突破。如突破固定招聘时间,全年常态化招聘高层次人才;突破年龄限制,放宽博士年龄至45岁,正高级职称人才58岁以下、副高级职称50岁以下均可引入;在青年人才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允许未毕业先聘用;对首席专家及研究员提升待遇、提供事业发展平台;选送专业骨干前往同济医院深造,培养接班人……借力多项突破性举措,医院共引进高级职称专家25人、博士70余人、硕士近300人,送300余名医疗骨干赴同济医院进修学习。
要招到人,更要留住人。为了激活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山西白求恩医院取消科室行政级别,打破科室主任和护理岗位终身制,实行三年一周期竞聘上岗。这个“大动作”一度震动了山西省医疗界,也成功树立了重临床、重人才、重首创、重实绩的分配导向。同时,医院落实“两个允许”,以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为原则实施绩效薪酬改革,员工人均收入显著增长。
“这几年,竞聘上岗的科主任表现都很突出。”该院副院长(同济医院常驻专家)刘先胜说。消化肿瘤亚专业负责人、20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杨文慧便是近几年被引入,并通过竞聘成功当选科主任的。“2020年当选科主任时,科室的床位只有30张,还常常是床等人。通过科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在床位已经增加到120张。”
与过去留不住人才相反,这两年有不少离开山西去外省求学或就业的医学人才主动找来,愿意回到家乡。“因为改革让人才看到了希望。”吴华说。
关键专科激起“一池春水”
山西省人口众多,每年肿瘤患者外转流失率大。本省的诊治质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同济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58年,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
“两院共建要达到预期目标,关键是要着眼项目医院的需求,精准施策。”王伟介绍,两家医院在共建之初即选定了肿瘤疾病诊疗这一工作重心,并将肿瘤专业作为常驻专家派驻点。但是,当时的山西白求恩医院建院仅8年,没有全面开设肿瘤诊治相关专业,且力量分散、联动性差、人才匮乏、治疗手段也相对单一。为此,两家医院确定了“打造肿瘤学科群”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目的是通过联合作战和全流程保障,把山西的肿瘤患者留下来、服务好。”
刘先胜介绍,2020年3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整合3个肿瘤内科及放射治疗科,设立肿瘤中心。医院新成立的肿瘤中心有8个基础病区、床位408张,购置了2123台(件)肿瘤诊疗相关设备,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肿瘤专科。
站在该院前不久刚刚购置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前,肿瘤中心宋建波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该设备能够对肿瘤患者进行超高精度的治疗,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
采访时,刘女士刚带两岁多的女儿做完化疗。孩子两岁时出现走路不稳的症状,经诊断孩子患上了室管膜瘤。带孩子去北京做完手术,并短暂化疗后,刘女士在病友处得知山西白求恩医院也引进了这套设备,饱受奔波之苦的她决定带孩子回乡治疗。
宋建波说,肿瘤中心一直有同济专家长驻。此外,同济医院于世英教授作为肿瘤中心特聘专家,每两周一次到山西白求恩医院开展教学查房活动。为了给患者提供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的诊疗,山西白求恩医院还成立了肺结节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门诊等13个肿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同时,开通门诊放化疗、预住院、延续护理服务等多项服务,满足肿瘤患者就医需求。
“我们的目标不是建设一家专科型区域医疗中心,而是以‘肿瘤相关学科群打造’为抓手,全面输入同济专家和品质,高质量推进综合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吴华说。
为加强肿瘤的预防和诊断,医院开展了包括消化内镜中心扩建、呼吸内镜中心新建在内的63个建设项目,心内科建立了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和心脏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拓展治疗,还开展了荧光腹腔镜精准肝癌切除等肿瘤相关新技术新项目112项,其中56项填补了山西省的空白……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贴心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患者。经统计,医院年度肿瘤患者住院量由2019年的1.43万人次增至2021年的2.39万人次,增幅达67.54%;年度肿瘤放疗人次由2019年的1.5万人次增至2021年的2.89万人次,增幅达96.86%。同时,相关医疗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至2021年,肿瘤患者平均住院日由11.58天降至8天,对肿瘤多发且严重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率由6%提升至92.37%,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和次均药费均有20%~34%等不同幅度的降低。
通用机构筑梦医学殿堂
在医院的西北角,一栋地上22层、地下2层的双子楼正拔地而起。吴华介绍,这是将于明年年底建成使用的科研教学楼。《方案》提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既应该是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同时也应该成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如此才能持续提升重点病种治疗水平。
为此,吴华也为山西白求恩医院的转型发展明确了两条路径:在结构上从通用型医疗机构走向学术型医学殿堂,在功能上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型发展为生命医学科学事业型。
山西白求恩医院的科研创新基础显然是薄弱的,从全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就可以看出差距。2019年启动两院共建时,同济医院的立项数量为150项,而山西白求恩医院只有1项。同时,医院也不是一家教学医院。“医生不参与教学,不利于科研创新。学生不来医院学习,对医院没有感情,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吴华决心改变这样的现状。
着眼长远,两院共建以来,山西白求恩医院投入5000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项目研究;邀请专家93人次来院进行一对一辅导和专题培训;开设科研门诊,每周邀请1~2名科研专家出诊;在新建的科研教学楼内设置23个“专科实验室”;申请并获批研究员系列编制300个;医院还申请获批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4名,引进博士后32名。
杨文慧也参与了全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在她看来,医院的同事也有参与和开展科研项目的意愿和需求,但是由于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很少,无人引领和辅导,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医院层面非常重视科研,引进高层次的专家教授,从点滴和基础教起,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系列举措的成果是显著的。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逐年递增,2020—2022年,全院先后获批21项;年度省级课题获批数从两院共建前的年均44.9项提升到2021年的年度104项;专利数从共建前的年均6.5项提升到2021年的年度116项;医院SCI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SCI影响因子总数从共建前的年均32提升到2021年的608。
为了盘活教学机制,2020年,山西白求恩医院还申请成为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设立19个教研室,新建临床技能实训基地和护理实训基地,获得了本科生招生资格和新增学位点的零突破。截至目前,已经招收本科生150名,硕士研究生约700名,博士生近30名。
在武晋看来,作为山西省启动建设的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3年的建设发展,山西白求恩医院的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作用已经显现。2021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也被纳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目前,山西省正在以太原市中心医院为基地申报第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山西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经呈现了百舸争流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大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乘势而上,同步在4个市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全省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活动。目的就是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深度下沉,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武晋说。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孙伟 王朝君
特约记者 郝东亮 蔡敏
编辑:吴风港(实习)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