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临近春节,2022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印发,给全国人民送上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新春贺礼”。新版目录新增111种药品,进一步满足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疾病治疗需求,意味着可以报销的药品数量更多、看病负担减轻。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5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618个药品新增入目录范围,产生患者减负、医保目录药品提质升级、临床用药更趋合理的“化学反应”,并通过谈判、竞价等调整机制,发挥激励和引导医药产业良性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目录调整的“每年一小步”,带来了民生的大进步。
与此同时,目录药品数量增加,也意味着医保基金支出将承受更多压力。如何在提升参保人获得感与确保基金平稳运转上实现平衡,考验着医保基金的承受力和管理能力。可以说,每一次目录调整都是全民大事,既要“保基本”,又要“顾重点”,更要“看长远”。新版目录印发前,国家医保局先期公布了目录调整谈判结果,备受关注的某国外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由于“报价过高”未能谈判成功,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不少人认为,该药物未能被纳入目录可能影响新冠感染患者的治疗。也有网友认为,既然企业的降价幅度未能达到医保预期,不被纳入目录更能保障全体参保人员的利益。
类似的争论也曾出现在肿瘤、罕见病治疗等领域,推动着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建立科学机制、更好契合全社会的预期。据统计,5年来,目录新增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治疗用药310个、肿瘤用药93个、罕见病用药22个,其中不乏创新药和贵药,同时累计调出394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以及临床被淘汰的药品,实现了目录药品的提质升级。这个结果说明,认识的分歧,共同立足的是对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期待,实际上也在为下一次目录优化蓄能。
让宝贵的医保基金用到刀刃上,应当深化医保目录管理改革,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此次目录调整,国家医保局在广泛征求专家、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专家评审指标体系与评分规则,促进评审工作“由主观走向客观”,同时研究制定了竞价准入规则,为非独家药品降价进入目录提供了渠道。这些每年往前迈出的“一小步”,都在推动着目录调整工作朝着科学、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承载着全民的期待。当前,在为新版目录出炉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保持理性的预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次目录调整。唯有医保基金稳得住,参保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才更可持续。
文:叶龙杰(媒体人)
编辑: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