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曾是受地方病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曾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地方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全面实施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9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和有关专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八场。
形成了地方病防治的中国经验
“我国创造了发展中国家有效控制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奇迹,为全球治理地方病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形成了地方病防治的中国经验。”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说。
熊煌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2799个碘缺乏病县、379个大骨节病病区县、330个克山病病区县、171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12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县、122个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县或高砷区县均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达标率均为100%。同时,贫困地方病患者被纳入低保、评残等社会保障制度,享受手术治疗补贴、药物治疗免费政策,现症地方病患者全部建档立卡、应治尽治,病区家庭摆脱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态。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全部地方病病区县均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达标率为10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林剑浩介绍,以大骨节病为例,17.1万名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全部建档立卡并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随访管理,在应治尽治、愿治尽治的前提下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近3年,39.77万人次接受药物治疗,1402人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好。“近年来,随着关节矫形、人工关节置换等技术的进步,大骨节病患者迎来了摆脱肢体残疾、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
持续做好监测工作可为地方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熊煌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所有病区县的监测网络。全国2562个县级实验室能够开展尿碘检测,1523个县具有甲状腺B超检诊能力,694个县具备氟骨症检诊能力,130个县具备砷中毒检诊能力,289个县具备克山病检诊能力,290个县具备大骨节病检诊能力,为及时掌握病情动态变化、措施落实进度、防治措施效果及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消除”与“消灭”概念不同
我国根据不同地方病防控进度制定了不同的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但所有重点地方病均没有“消灭”标准。对此,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殿军解释,“消除”与“消灭”的概念不同。消除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与措施使疾病减少到事先规定的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使其对该地区或国家总体人群的健康不构成威胁;消灭则是指通过采取一切有效的防治措施,根除某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和途径,从而终止这种疾病的发生。截至目前,全球只有天花被消灭。
“地方病是一种环境病,引起地方病发生的自然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孙殿军说,另外,一些地方病原因未明,多年来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这些地方病病情大幅下降,但仍有局部地区新发的可能。地方病防治是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改换水源,这需要水利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碘缺乏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生产和供应合格碘盐,这需要盐业、工信、质检等部门的全力支持。“如果地方病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或消除,反之地方病病情就会反弹。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只是制定了碘缺乏病和地方性砷中毒消除标准,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控制标准,以及相应的地方病病区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
熊煌表示,下一步将完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针对少数饮水氟超标地区改水措施尚未完全落实、部分地区合格碘盐覆盖率偏低、低氟砖茶推广难度较大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强化地方主体责任,有效打通地方病防治“最后一公里”。此外,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引导病区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扩大疾病防治的健康效益。
多种地方病须持续关注
虽然地方病防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多种地方病须持续予以关注。以疟疾为例,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表示,2021年我国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仍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即输入疟疾病例引起再传播的风险。全国传染病报告系统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我国每年报告疟疾输入病例均在3000例左右,主要来源于疟疾高流行国家。
周晓农表示,2020年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将防控策略从“线索追踪,清点拔源”调整为“及时发现,精准阻传”,从能力保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联防联控、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近期部分省份报告集中回国人员发生输入性疟疾聚集性疫情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通知》,加强重点寄生虫病监测预警和指导,指导各地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碘缺乏病亦如此。孙殿军表示,碘缺乏病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环境缺碘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通过膳食补充人体所需的碘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举措。“我国是一个外环境普遍缺碘的国家,全国83.6%的乡镇水碘含量低于10微克/升,处于碘缺乏状态。如果不坚持普遍食盐加碘的策略,我国碘缺乏病可能死灰复燃。”
孙殿军表示,今后,落实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防治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首先,落实以食用碘盐为主的干预措施,进一步缩窄碘盐的含碘量变异范围,做到精准。其次,不但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和孕妇的碘营养,还要关注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哺乳妇女等重点人群的碘营养。最后,应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群采取差异化的补碘措施。
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
孙殿军表示,我国地方病重病区基本上分布在贫困、偏远农村,往往越贫困,病情越重。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831个县有碘缺乏病,262个县有饮水型氟中毒,176个县有饮茶型氟中毒,92个县有燃煤污染型氟中毒,27个县有地方性砷中毒,179个县有大骨节病,103个县有克山病。“因此,在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中,将控制和消除地方病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是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目标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
孙殿军表示,党和政府优先将乡村振兴计划各类项目向地方病病区倾斜。在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村,通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病区改水措施落实结合在一起,统筹支持包括饮水型氟、砷超标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通过人居环境治理,落实改炉改灶、使用清洁能源等防治措施,基本实现了病区防治措施全覆盖目标。自2012年以来,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村病区户合格改良炉灶率由73.2%提高至2021年的99.6%,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村病区户合格改良炉灶率由78.8%提高至2021年的100%,达到基本控制和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危害目标。在大骨节病病区村,通过易地育人、移民搬迁,使群众脱离病区环境。自2012年以来,病区组织易地育人51.78万人,移民搬迁12.12万人。
文:健康报记者 张磊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