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亮出法律“钢牙”,守护青山绿水
2023-09-13 10:39  浏览:63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速企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速企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评论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以“生态保护法”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律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一天,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和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共同发布10件破坏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典型案例。其中,有4件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人或因非法开垦天然牧草地,或因非法猎捕、买卖濒危野生动物,或因故意毁坏树木,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最高被判处11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如此严惩很有震慑力,这种曝光也很有警示意义。

从强立法到严执法,彰显了我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

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政策、科技等组合拳。其中,“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可谓是组合拳的一记重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多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多件。这些逐渐完备的法律法规,为形成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法律的威力在于实施。加强环境执法,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生态环境污染犯罪,让法律的“钢牙”更锐利,才能更好地守护好绿水青山。公检法机构已用出雷霆手段。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一批(10件)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涵盖流域保护、草原资源保护、林地资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另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公安机关侦破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相关案件2.9万件,其中,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重大案件有155件。将破坏生态环境者绳之以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利于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只有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些蠢蠢欲动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些唯利是图的心存侥幸者才会及时收手。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如此,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李阳和(媒体人)

编辑:于梦非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陈飞


发布人:b11d****    IP:125.64.9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