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前几天跟两个朋友一起聊天,她们纷纷表示工作太轻闲,日子太无聊乏味,商量着找点什么事情干干充实一下生活为好。我听着惊愕不已,这不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羡慕不已的生活吗,居然一个个嫌弃起来了。像我这样工作日忙的跟陀螺似的,一天一眨眼间就过去了才好吗?!近日,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一本书,题为《幸福的方法》,似有所悟。它提到在“工作与休闲中的最佳体验”研究中,契克森米哈伊和朱迪丝·勒菲弗指出,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 (这是个没有争议的结论) ,但人们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活动中要多。而什么是心流体验,此书作出了直观的解释“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叫我们都听不见;或者当我们在专心烹饪、和朋友谈心、在公园打球时,经常几个小时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些就是心流体验。” 由此此书得出的一个结论:工作让人更幸福。
由此我又联想到这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则消息,即芬兰的抑郁率达全球第三水平,国民中得过抑郁症的达90%。消息指出,归其原因,抛开气候环境因素,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物质条件太好,不需努力奋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写在这里,答案似乎越来越明朗,幸福是什么?
真相就是,幸福和不幸福,本就是一对李生兄弟。就像光明总是伴随着阴影一样,不存在纯粹的幸福和不幸福。人的痛苦和快乐会保持动态平衡,在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任何外在的情景,都会被大脑适应,不存在永远幸福的天堂。
当一个人的生活大部分都很幸福的时候,一点小小的烦恼就会被放大。一些在旁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比如对于当事人来讲就是实实在在的烦恼。就像豌豆公主,一般人会觉得她矫情,对着12床棉被下的一颗小小的豆子斤斤计较,实际上她确实因为这个小玩意而睡不好觉。只有当她感受到这些烦恼的存在,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痛苦,幸福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抑郁了,而这些抑郁的年轻人往往物质条件相当不错,他们的抑郁,很可能也是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不必努力奋斗,就什么都拥有,那他活着是为啥呢?
反之,一个人无论多么痛苦不幸,也总能感受到一些微小的幸福瞬间。尽管工作繁忙,仅仅吃饭的时候能追个剧,就令人觉得人生值得。天天和另一半吵得天翻地覆,哪天晚上老公下班带回一份烧烤,这日子又能过下去了。马东说过,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给一点点甜就能填满。这是人类的自保机制。
人类大概就是这么一种生物,无论在福利多好的地方都会感到抑郁。无论在压力多么大的环境都能生存。
因此,能实现较持续幸福的方法应该是有事可做、有事要烦、有人可喜甚至有人相厌。生活中每一种东西都对立出现,因为幸福本就是相对的。因为感受到讨厌,所以才会同样感觉到喜欢;因为感觉到烦恼,所以才会同样感觉到快乐。太完美不是好事,那那些芝麻大小的事都会成为不幸福的原因,或者一些压根不可能解决 (比如天会下雨)的事情也会成为不幸福的根源。所以实际上有点缺钱但有挣钱能力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追求的钱是靠努力可以得到的想想就很幸福。
如公式推导一般,可以得出,最终的最终,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感觉到烦恼的时候不要忘记快乐,遇到讨厌的人讨厌的事也不要忘记那些让你快乐的人快乐的事。这就是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