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2023)要求福建发挥“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我就此谈三点参考意见。
第一,完好保护的闽南文化生态和原生态的闽南文化,是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必要条件,也是福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优势。闽南文化越是闽南的,越是世界的。从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7)、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019),到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2023),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应该是不移不易的主题和不弃不离的关键词。福建是创造成绩和经验的地方,福建创造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成绩和经验;另一方面,台湾学者和台湾文化工作者也有保护“闽南文化资产”的成绩和经验。建议适时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展示成绩、交流经验。
第二,福建省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术阵容和学术成果相当可观。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何少川生前主编的《闽南文化大词典》就是一个集体的证明。这本500万字的大书收录了近1.5万个词条,收录了闽南文化的大批量素材。福建闽南文化研究会团结“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泉州、厦门、漳州三市,乃至全省的闽南文化研究力量,近10年来推出的闽南文化研究成果也相当可观。文化交流除了追求品质,还应该追求流量。建议提倡学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以及官媒宣传和自媒体传播相结合,将学术成果里的闽南文化素材,借助技术和艺术手段转化为闽南文化故事,制作动漫、音频、连环画、微视频、广播剧、纪录片、故事片等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并建议定期举办闽南语地区戏曲调演、闽南语诗词吟唱大会、闽南语儿歌演唱比赛等活动,大幅提升闽南文化交流的流量。
第三,历史上传播媒体不发达的时代里,某种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靠具有这种文化的人群的流动来实现的。历史上“过番”(即到海外)是闽南地区移民的主要选项,如俗谚所谓“第一好过番”,闽南移民将闽南文化传播及于“番爿”(即海外)。时至今日,海外华人华侨保存有年代久远的“侨批”(书信和收汇款凭据上的简短附言)、闽南语唱本和戏本、闽南语系华校课本、传教士编的闽南语字典和经本等。建议推进从海外华侨华人征集闽南文化资料的工作,并逐步将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活动推广到、提升到世界级范围和水平。
作者简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来源 | 台海时刻
作者 | 汪毅夫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