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里的科学往事
“旅行团”袖标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了一份“特殊”的展品,是件从衣服上拆下来的袖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袖标上写着“大学”“旅行团”的字样,袖标的主人却没有经历一段轻松的旅程,而是在抗战烽火中跋山涉水,靠双脚走了3000多里路。为什么徒步三千里要被叫做“旅行团”?本期《展柜里的科学往事》栏目特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来风揭秘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人物卡片
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2018年8月1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1938年,抗日战争战况紧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要再次搬迁到昆明,师生也要随之西迁。有人提出组建一个“湘黔滇旅行团”,就召集一些身体好的师生徒步走过去,走到昆明。其他人有的借道香港,坐船坐车去昆明。
起初,大家将步行入滇的组织称作“步行团”,后经校方决定,改称“湘黔滇旅行团”,似乎有意添加轻松的色彩。年仅18岁的洪朝生先生报名参加了“旅行团”,他主要想磨炼自己的意志。
“旅行团”沿途有军训教官毛鸿等人护送,还有教师像闻一多先生自愿步行,在路上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爱国的故事,对洪先生影响也很大。
旅行团到昆明走了大概3000多里路,整个过程中师生能够了解沿途百姓的苦难,生活的不易。有的宣传曾经把“湘黔滇旅行团”叫做“小长征”,洪先生很是反对。他召集了当时参加“旅行团”的同学,给国家写了信,给报纸写了信,表达我们没有像宣传的那么苦,不能叫做“小长征”。洪先生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觉得自己没吃什么苦。但事实上你可以想象,走到昆明去,那还是很不容易的。
在此分享与洪先生同行的好友丁则良在1938年5月1日写给洪先生的一番话,因为其时距旅行团到达昆明仅过三天,最能反映团员们当时的真切感受:
我们从这次旅行应看出国家需要人才是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无数的人民还在度着中古时代的生活,那些鹑衣百结、面有菜色的情形将在我们脑海里永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无尽的宝藏还埋藏在地下,在山中,在洞里,无比的洪亮的声音在昭示我们,等候我们,我们是何等骄傲,来敬谨接受这光荣的使命。朝生是学工程的,更当及早立志,参加国家建设,尽到自己的责任。
“旅行团”快走到昆明城内的时候,还差最后几百米,洪先生因为劳累过度晕倒了。那时候他错过了欢迎仪式,也错过了花名册交接和梅贻琦校长的欢迎致辞。但是我觉得他没有错过历史。因为“湘黔滇旅行团”的成员,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洪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更多访谈内容即将推出,敬请关注。)
“七一”系列推文回顾
毕业季系列推文回顾
展柜里的科学往事系列推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