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领导力求真、求善、求美
一、三种范式
领导力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种范式:科学范式、经验范式、人文范式。它们的主角不同,分别是学院派、实践者、思想家。它们的目的不同,分别是求真、求善、求美。
1、科学范式
科学范式是学院派的范式。他们以实验、调查、统计等科学方法,借用自然科学的套路对领导力进行研究。绝大多数象牙塔之内的学者都可以归入这一派。
科学范式的代表人物之一加里·尤克尔(Gary Yukl)在他撰写的领导力教材中也有这样一段灰心丧气的话:“过去几十年中,领导学领域一直陷于争论和混乱之中。关于有效领导完成了数以千计的实证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得到的结果并不显著、不一致,并且难以解释。
科学范式的窘境也与这个有关:领导力不是一个学科,而是跨越多个学科的重要现象;而科学范式对学科界限比较看重,因此对此有些不知所措。
2、经验范式
经验范式是实践者的范式。市面上绝大多数领导力书籍都是经验范式的产品。其作者有些是实践者本人,比如《赢》等畅销书的作者、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还有《领袖们》一书的作者——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他们基于亲身经历和个人的非系统性观察,提炼出关于领导力的个人见解。
有些经验范式的代表人物也栖身于象牙塔之中,不过处于边缘地带。比如以提倡学习型组织而知名的彼得·圣吉(Peter Senge)尽管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但并不拥有终身教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大概是这群边缘人物中最有名的。
经验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为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福莱特作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政治学者活跃在20世纪初期,是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思想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被德鲁克称为“管理的先知”。德鲁克和福莱特是本书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他们的思想高瞻远瞩,深入浅出,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影响了包括科学范式研究者在内的众多学者,而且对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人文范式
人文是思想家的范式,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育学院、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同时担任教授的著名学者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是这一范式的代表人物。
人文范式其实很难称为一派,因为其人数稀少。在马奇之外,组织社会学家加雷斯·摩根(Gareth Morgan)和哈佛商学院商业伦理学教授小约瑟夫·巴达拉克(Joseph Badaracco, Jr.)也许可以归入这一派。
二、求真、求善与求美
三种范式关心的主要问题实际上都差不多,只是探讨的出发点、方式和目的不同。
科学范式求真,想要真实地描述世界;经验范式求善,想要改善人们的社会实践;人文范式求美,想要激发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领导力。
科学范式以发现领导力的真相为目的,然后希望你据此行动。其出发点是真理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发现的。然而科学有其局限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因果关系往往晦暗不明,从真理到行动的路径也模糊不清。而且,科学范式的研究失之零碎,缺乏把众多片段整合到一起的框架。
经验范式的目的是明确提供行动指南,其出发点是问题可以解决,至少可以发现更好的行动方案,而发现方式则是通过对鲜活经验的观察、反思和概括。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小样本的可推广性以及非系统观察的科学性,优点则在于实用性、洞察力以及往往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框架。
人文范式的目的是激发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出发点是正确的行动方案可能多种多样,因此主要任务是发现各种可能性背后的取舍,而这些可能性和取舍并非领导力或管理所独有,而是更为广泛的人生问题的回响。因此,我们可以借用文学艺术作品来思考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