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生于1968(旧作,发表于2005年《都市晨报》)
2023-09-15 10:38  浏览:54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速企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速企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要不是在监狱工作的父亲被走火的枪击成重伤,我一定不会跟姐姐年龄差距这么大。按照那个年代一般家庭的繁衍规律,我完全有可能提前几年出生。比如,如果生于1966年的话,“出生于‘文革’初年”,也算朗朗上口。要不然,索性晚出生几年,像妹妹一样,“七十年代生人”,有种无来由的时尚感。这些话听起来与书不搭界,其实很有关联,至少对我是这样。

很多回忆文章里都称我成长的那个时期是文化沙漠年代,没有书,没有好书,可是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平生读的第一批书籍是《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都是从养病的父亲床头上拿来的。现在看来,都是无一例外的革命题材,单调固然单调,但这些书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养分,论起血缘关系,它们应是我的生身母亲,至于后来读到的好书,对我影再大,也只是养母了。

当年我更觊觎的是父亲床头柜里的《红楼梦》、《西厢记》之类,因父亲的严密看守,徒增了我许多惆怅。我像只闻到鱼腥的猫儿一样,无数次在那张淡黄色的床头柜前徘徊,渴望着父亲能有百密一疏忘锁柜门的一天。

父亲是监狱里的干部,他像看管犯人一样看管着他不愿让我过早读及的书。如此一来,我如何辛辛苦苦、偷偷摸摸地拿到一本线装繁体竖排自右向左行文的《红楼梦》中部,就可想而知是多么不易了,那完全是反间谍计的成功运作。

我还记得父亲发现我偷书后,与母亲一片惶恐。是的,是惶恐,不是愤怒,不是害怕。是担心我早熟还是担心我心有旁骛?兼而有之吧。不愤怒不害怕,是因为至少他们的孩子爱的是书。“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厢女不读红楼”,这种好笑的逻辑多少也影响了一点我的父母,尽管他们多少也算知识分子。

《红楼梦》一直是我的最爱:最大的爱和最初的爱。直到那个晚上,那张照片电光火石地点燃一个记忆之前,我一直坚信这一点。照于1980年的小学毕业照里,我身上的洋红色开司米毛衣是平生第一件漂亮衣服,旁边的男生在小学最后两年里和我同位。我突然记起,我欠他一笔巨债。他父亲是个海员,所以他的衣着和零食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我吃的第一块棉花糖,嚼的第一块口香糖,喝的第一听饮料,都是由他供给,且统统是越洋而来。

那一天,上学的路上,他神秘兮兮地拍拍鼓鼓囊囊的书包,我就知道今天又有戏了。那是整整三大本《一千零一夜》,不爱读书的他特地给爱读书的我偷出家门。这之后的一个礼拜,一有时间我就打开那暗黄色有凹凸感的封面,埋头于那套购自香港的阿拉伯神话世界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若干年后,当我第一次萌生出国的想法时,第一念头居然是“去阿拉伯”!这个选择惹得周围那些亲欧派亲美派好笑不己。

这本书吸引了我,也吸引了邻居小哥哥,我被缠不过,转借给了他,孰料从那以后这套书就如泥牛入海,他再不归还。同桌男生追得紧,我就天天跟妈妈哭哭啼啼,妈妈正准备跟邻居叔叔阿姨交涉时,那位小哥哥因涉嫌偷窃被劳教了,书的事不了了之。我百口莫辩,同桌男生从此与我绝交,同学们个个用审贼的眼光看我,《一千零一夜》成了我的噩梦。幸好已经到了五年级下学期,熬过几个月后,我逃也似地毕业了,从此与同桌男生再没见过面。我简陋的12岁花季岁月,因为不多的书而变成生命初期不可承受之痛。

人就是这样,总在有意无意地逃避不愿回首之处,久而久之,《一千零一夜》被我抛到了脑后。其实,算起来,《一千零一夜》是结束于1980年的前尘旧事,《红楼梦》是开始于1983年的怀春之梦,那个阿拉伯的神秘诡异世界,远在大观园之前引诱了我。如果我的一生有完全的自主权,好吧,我还是选择生于1968,但要过一次别样人生———12岁举着阿拉丁神灯,穿梭于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山洞,遭遇一群又一群异族异类,在海上漂流到15岁,停在一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给他讲一千零一个故事,生儿育女,快乐相伴,幸福白头。

事实上,我嫁的人不骑白马,只挤公车,从不屑于讲故事和听故事,我们懒得生孩子,平均两天吵一次架,幸福不幸福?反正他早已有了一把白发。生活和梦想是如此地背道而驰,好在过了30岁的我,已经懂得自平庸中寻找一份幸福,尤其是每晚临睡前,能气定神闲地读上几页红楼,那份踏实感和安定感,是12岁时就渴望的呀!

发布人:02b2****    IP:117.173.9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