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社科报头条| 关注意象理论研究新进展
2022-12-02 04:14  浏览:1301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速企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速企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意象”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我国意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如何对诗词、视觉、音乐等艺术意象进行现代阐释?11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等机构举办的“中国意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会议上,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共聚云端,探讨当代意象研究的前沿话题。

推动现代美学知识体系建设

“美”是什么?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在中西美学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美在意象”说,是新时期美学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表示,“美在意象”的提出,以“意象”串起了中国美学史,探寻天地自然之意与美学层面的心灵景象。而对现代美学来说,把意象作为突破,超出意象概念和意象理论的范畴,将推动现代美学知识体系建设。

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其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对此,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表示,意象不应混同于形象、物象等概念,而应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进行研究。意象是诗人在心中对物象进行改造、升华并以内在媒介加以构形而形成的内在形象。

借助“意象阐释学”,我们可以从方法论层面探讨“意象”对于艺术阐释、构建“真理历史”的重要意义。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看来,“意象阐释学”就是艺术的理解诗学。意象阐释学依托经典艺术文本,进入艺术创造的深层,从理论和方法上完善对人类历史一切经典文本的理解方式,进而贯通“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艺术欣赏”三者的隔阂,把戏剧、电影、文学、图像的研究聚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用知识之眼和概念之眼,还要用意象去“心通妙悟”,揭示美的在场,从而把抽象的美学变为诗意的美学。

展开中西“意象”理论对话

中西“意象”是可对话、可交流的范畴。而意象范畴的转译,推动了中西意象思想的会通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志荣表示,中国古代的“意象”中包含着摹仿、抽象和想象创造,体现了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在西方,柏拉图所谓美是idea(理念),idea是美的本体,即意象。康德的审美意象、黑格尔“美是idea的感性显现”,都在强调美是本体与现象统一的意象。西方现代汉学家在使用image(形象)表达意象的时候,常常加上idea(理念)等词缀,目的在于强调意象中本体与现象的统一。

自巴拉兹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以后,西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间在“视觉文化”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虽存在分歧,但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丰富了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常新认为,我们要从视觉艺术现代转向的文化学视角来考察“意象”与“仿像”两个概念。西方工业文明导致“视觉文化”出现重要变动,现当代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嬗变。

近些年来,德国美学特别是格诺特·波默的“气氛美学”和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中南大学文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毛宣国认为,这两种美学理论以现象学哲学为指导,超越了西方传统“物”本体的哲学观念,将“象”而不是“物”作为审美感知和观照的中心,与中国当代的意象美学存在着精神的会通。意象美学的核心是强调美的本体是“象”(意象)而不是“物”,是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从而走向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注重艺术意象的现代阐释

许多艺术现象的产生与存续,不仅与艺术传播媒介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关联,而且媒介所维系的艺术主体,在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方式。对此,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施旭升提出,“艺术即意象,媒介即形式”,传媒与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相互啮合的格局,构筑起了艺术与传媒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不仅吻合了传媒发展的多样性,也为传媒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敦煌舞蹈意象是敦煌壁画中的舞蹈范式所呈现的主体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是艺术家以多样舞姿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立以敦煌舞蹈意象辨析为引导,通过雅俗意象叙述了其艺术融通与佛道交融的特性。她认为,在敦煌壁画、彩塑、经变图等敦煌元素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敦煌壁画中舞蹈意象所蕴含的古人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史学和美学价值。

语言想象是“诗象”与“音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中,一直以来对显性的“诗象”(即内容)关注较多,却经常忽视音乐、格律、节奏、语音等声音因素在构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韩伟表示,“音象”无论在共时层面还是在历时层面,都扮演着审美意识与诗歌想象间的中介角色。通过对作为中国诗歌起点的周代“风诗”的横向考察,以及对作为中国诗歌转折点的魏晋“声律诗”的纵向考察,人们可以看出审美意识、音象、诗歌语言想象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依附关系和共生关系。

在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简圣宇看来,探讨宋代意象理论必须考虑理学因素。无论是具体的中国传统意象概念,还是体系性的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皆是在理学的推动下最终步入其发展的成熟阶段。理学构建起了一套严整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理性化转型具有结构性的推动作用,在整体上促使中国传统文艺批评更加系统化。

编辑:刘星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97f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